[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12期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3期
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收集20世纪以来发生在...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年6期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年8期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是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目前主要采用拟静力与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地震边坡破坏机制为剪切破坏,并以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剪切滑移面作为地震动力作用下的破裂面,而不考...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年9期
在FLAC3D软件提供的初始单元模型(primitive mesh)的基础上,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FLAC3D前处理程序,在工程实践中,实现更准确、快捷地建立复杂的FLAD3D计算模型;并探讨了其基本思路、计算方法以及该程序的突出特点;最...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8期
受青藏高原挽近期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尤其是环青藏高原的东侧地带,河流深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以及人工开挖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构成中国最具特色的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问题之一.结合青藏...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11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一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11期
基于岩石试件的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及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较为强烈、扩容显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2)卸荷过程中岩石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泊松比廊渐增大,...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年1期
在对唐家山滑坡及其堰塞坝现场进行详尽地质调查结果基础上,结合早期(地震前)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形成及堵江过程可概括为:顺层岸坡结构地震诱发→滑坡体前缘剪切、后缘拉裂→高速下滑、形成气浪、前缘刨蚀河...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年5期
从断裂力学角度分析了高压水头作用下, 裂隙的扩展机理, 认为裂隙的扩展多属Ⅱ型裂纹断裂扩展问题, 由此推导了水力劈裂作用发生的临界水头压力值.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高压水头作用下裂隙张开度的变化, 提出了裂隙张开...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2期
通过对汤屯高速公路顺层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地质环境条件异常脆弱的龙门山地区,加上地震震级高、释放能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汶川地震不仅直接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且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动力学特征.在对汶川地震灾区崩滑灾害进行大...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年2期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只能获得静态单一的安全系数。为获得边坡渐进失稳过程中的稳定性状况,提出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利用动态强度折减法搜索出渐进扩展的滑动面,并结合整...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年1期
岩石所处的初始应力状态及开挖等工况诱发的卸荷速率大小对其力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室内三轴卸荷试验和破裂断口的SEM细观扫描分析,研究高应力环境中不同卸荷速率下锦屏一级水电站大理岩的变形破裂及强度特征.卸...
土拱效应是安全经济地发挥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的支护功能的重要前提,桩间距与成拱作用密切相关.利用合理拱轴线几何特征与受压破裂角方位,通过力学概念分析,将黏性土土拱计算的平衡条件和强度条件综合简化为以拱脚...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
[期刊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年z1期
为了深入分析斜坡在地震中的震裂变形破坏形成机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斜坡震裂变形和破坏现象的详细调查,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振动台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单面和双面斜坡震裂变形的力学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年2期
加载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的程度与岩石本身的微结构和加、卸载应力路径及状态等密切相关.基于静态加载速率范围内的9个不同等级应变率下粗晶大理岩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加载应变率对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