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年1期
研究了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了代表弃耕地初期阶段、草地阶段和灌丛地阶段的3种样地,通过分层取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
为探讨石漠化等级对土壤养分贮量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以贵州省金沙县喀斯特山区无石漠化农耕地(Ⅰ)为对照,在研究潜在(Ⅱ)、轻度(Ⅲ)、中度(Ⅳ)、重度(Ⅴ)石漠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土壤养分库贮量计算方法和价...
青霉素菌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菌渣肥料化技术将成为解决菌渣处置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评估青霉素菌渣肥肥效,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6种不同施肥方式[①CK,不施肥;②CF,常规量化肥;③MF,化肥与菌渣肥1∶1混施(混合肥);...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年7期
为了解草原区煤矿开采对周边旱作农田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丁家圪堵煤矿周边旱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有机质、全N、全P、全K和pH)与重金属(Pb、Cd、Cr、Cu、Zn、Ni、Hg和As)含量,...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经营方式毛竹林径流养分流失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毛竹园为试验区,在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域,设置独立观察站.每次连续降雨后采集沉砂池水样,测定总氮(TN)、总磷...
明确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可以更好地掌握农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情况,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生产力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农田作物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华北平原引黄...
掌握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是实现养分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论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山东省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田间采样与实验室化验分析获取了1 278个样本(0~20 cm)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数据.在经典统计分析...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年5期
冬季覆盖作物能够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其种植后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该地区推广种植冬季覆盖作物提供数据支持.以冬闲地为对照(CK),选取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Vr)、...
基于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过程对土壤和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区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斑块尺度上,灌丛斑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是...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年9期
调查新疆艾比湖流域人工绿洲并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层采集土样,以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这7项土壤肥力因素为土壤养分评价指标,建立熵权物元(EWME)模...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年6期
依托江苏省扬州市小纪镇水生蔬菜基地,设置4个处理:茭白(Zizania latifolia)单作人工湿地,不施肥(DF0);茭白单作人工湿地,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DFC);茭鸭共作人工湿地,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GFC);茭鸭共作人工湿地,50%当地...
研究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为探明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采集了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板栗林(...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6期
以四川省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 FAMEs)法系统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期刊论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2期
为了探讨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对农田土壤风蚀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植被覆盖措施减少土壤养分损失的机理,以甘草植被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及其下部0~5 cm土层的风蚀和土壤养分含...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控释/普通氮肥配比与减量单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的玉米种植科学施氮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
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情况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中亚高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高山栎林(Quercus semi...
菌根真菌的侵染和共生有助于林木对土壤氮、磷等养分的吸收利用,是林木适应瘠薄土壤条件和困难立地的有效方式.以位于宁镇山脉中部空青山的次生阔叶林为对象,利用自然地形变化所产生的立地条件的差异,分别采集上、中、...
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对土壤生态变化作出反应.分析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明确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对中国湿地健康状况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