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年1期
利用汶川地震获得的地震动记录及峰值加速度数据和收集整理的近3 000个崩滑点数据,对汶川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诱发崩滑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
地震反应分析中输入界面选取合理与否对设计地震动参数有重要影响.基于唐山地区钻孔剖面,分别选取剪切波速为500 m/s的硬黏土和800 m/s的岩石顶面作为基岩输入界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讨论中硬场地输入界面的选取对...
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明确区别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概念:一是按一定的抗震设防地震作用考虑,边坡现状强度与边坡强度退化到发生地震破坏时的临界强度相比较而...
分别以最大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PGA)和有效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EPA)为参数,对金沙江流域上12个工程场点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了各个场点在不同的年超越概率下的基岩PGA和EPA值.通过对PGA、EPA值比较分析认为:PGA与...
区域性地震波强地面运动的量化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并在防震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有限无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地震波强地面运动过程,并得到地表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特征...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地区发生M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N.主要发震断层空间展布长达300多公里,由南西方向到北东方向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汶川一映秀段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安县一北川段为逆冲一右旋...
[期刊论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年5期
本文介绍了多步简化的push-over(MSP)方法,引导出求解单体建筑物易损性指数和群体建筑物易损性指数的办法,并通过建筑物平均易损性指数曲线,来评价城市的总体抗震性能.本文不采用过去以烈度为地震输入的易损性评定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和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e)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
运用QSGRN/QSCMP理论地震图计算与合成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几何参数,模拟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周边区域加速度记录,经场地条件校正绘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对2个强震台观测波形数据与模拟加...
2017年4月1日成立的雄安新区未来将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建筑和交通网络,而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使得暴露在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区域的人口、资产呈...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年3期
博士学位论文以汶川地震隧道震害为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公路和铁路隧道抗震设防现行规范及抗震设计的现状,对目前我国隧道抗震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7期
以国道 G213左侧一处包含河谷地形的高陡边坡为原型,采用新型离散元计算方法——基于连续模型的离散元方法(CDEM),对高烈度地震作用下高陡边坡上的堆积体滑坡由变形累计到破坏滑动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振动台试验...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
基于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7个基岩台站1999-2007年获得的94次地震(M,L-2.8-4.9,△=13-462km)的1974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利用不同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福建地区基岩...
[期刊论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年4期
针对传统的基于地震烈度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的不足,本文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建筑物震害预测的地震动指标,结合几次大地震中多层砖房的震害实例,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模型的输入为反...
把侧向土体耦合作用简化为一个弹性系数为k的弹簧和一个阻尼系数为η的线性阻尼器并联作用,建立了考虑耦合作用静止边界一维土层地震反应波动方程,并给出了其完全解析解.为进一步分析侧向土体耦合作用对土层地震反应的...
采用了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简化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根据破坏性地震目录建立了3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华北区域内的α值分布特征,使用3种典型的衰减模型,分别...
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