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纳米银(AgNPs)为研究对象,Ag+(AgNO3)为对照,通过添加半胱氨酸(L-cysteine)探讨小麦对AgNPs的吸收累积和毒性响应.小麦幼苗于不同浓度的AgNPs悬浮液中培养4h后,根系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膜损伤,丙二醛(MDA)和过氧化...
采用建筑生活热水管道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银离子、银离子-紫外线联合消毒对微生物的灭活效能.结果表明,银离子投量对微生物灭活效能有显著影响,0.05mg/L银离子消毒60min时可达到极佳的微生物灭活效果.银离子投量较低时...
利用银离子电极及银氰络合物的平衡指示作用,探讨了在事故现场快速测定水中氰化物的方法.试验表明方法灵敏,操作简单、快速.银离子电极对氰化物浓度从0.04~20mg/L呈线性响应.
以气单胞菌SH10为生物吸附材料,从静电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络合作用、沉淀作用几方面研究了SH10吸附Ag+过程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单胞菌SH10吸附银离子依赖于静电吸附作用;吸附Ag+前后溶液中Na+、K+、M...
为研究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方式,对不同剂量纳米银(10、50、100 mg·kg-1)和银离子(1、5、10 mg·kg-1)暴露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脲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蔗...
为了探讨AgNPs对典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机制,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AgNPs,以摇瓶实验法评估了不同浓度的AgNPs和Ag+对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形态结构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gNPs对...
利用海泡石粘土为吸附载体,对载银抗菌能力进行前期的定性分析.通过控制适当的温度条件,经吸附和离子交换,得到含银离子的无机抗菌剂的母料,同时讨论了表面改性和玻璃固化的思路.
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三个自由氨基和三个芳香氮原子,具有很大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潜力.重点研究了三聚氰胺对银离子的吸附性能,讨论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这三个因素对三聚氰胺吸附性能的影响,揭示出三聚氰胺具有...
研究了AgBiO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致毒效应.结果表明,培养液中Ag+的胁迫使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受到明显抑制;由于铜绿微囊藻自身的防御机制,在受到胁迫时其细胞密度随着Ag+浓度的升高呈不对称"V"形变化;在一定铜绿微囊...
采用模拟管道中试系统研究银离子对生活热水中军团菌及常规细菌的灭活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银离子对军团菌和常规细菌均有显著的灭活效果.银离子浓度为0.10 mg/L时,灭活210min后,1.20×103 CFU/mL浓度军团菌的灭活率达99....
军团菌具有高致病性,人体一般因吸入含有军团菌的气溶胶而感染致病.因此公共场所沐浴水系统中军团菌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用水安全.介绍了我国公共场所沐浴水系统和国内外对水系统中军团菌的相关规定,并...
为探究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选取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考察了纳米银对斑马鱼胚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比较了纳米银与银离子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和机理.实验将受精后4小时(4 hpf)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
纳米银因其具备良好的催化、超导性能及杀菌消毒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及医药等领域,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金属纳米材料.纳米银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大大增加了其向环境释放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
为处理电镀含银离子废水,回收金属银,采用磷酸二异辛酯(P204)萃淋树脂吸附银离子.研究了pH值、温度、树脂投加量、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萃淋树脂静态吸附量可达145 mg/g,优化的吸附条件是pH值为3,温度为20℃...
基于银因其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活性和低毒性而在医学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银离子(硝酸银)和含银不锈钢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106CFU/mL的初始接种浓度下,银离子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
[期刊论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年9期
气相色谱法(GC)是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TFAs)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然而,由于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天然TFAs(n-TFAs)与部分氢化油的工业TFAs(IP-TFAs)的组成不同,以及不同食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差异...
[期刊论文]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15期
目的:探讨活性银离子溶液阴道冲洗治疗幼女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16例患儿随机分为银离子组、庆大霉素组与生理盐水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三组治疗幼女性外阴阴道炎的有效率、治愈率、复发率之间的差异。结...
[期刊论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年10期
使用银/硫离子选择性电极,建立了对痕迹量银离子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pH值、干扰离子对检测的影响,考察了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与加标回收率,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本法的线性范围为(1~100)×10-6,线性相关系数R2=0.9991,...
[期刊论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3期
合成了25,27-二羟基-26,28-双(3-苯并噻唑基硫代丙氧基)-5,11,17,23-四叔丁基杯[4]芳烃, 并将其研制成PVC膜化学修饰电极. 探讨了膜电极的修饰方法及伏安性能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及其识别机理. 结果表明, 采用涂层-刻痕法...
[期刊论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4期
Linear or cross-linked aqueous polyurethane dispersions with carboxyl Ag salt were prepared. TEM photos show that Ag+ was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in the microspheres. The Ag+ was reduced in-situ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