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大型叠合盆地,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具有稳定克拉通性质.现今地表热流为43mW·m-2,平均地温梯度为21℃·km-1,莫霍面温度为550℃,较低的热流背景值指示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一个长期冷...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
恰卜恰地热区位于青海共和盆地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起,不同的研究者针对该区开展了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然而现今地热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4口干热岩钻孔的...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是地热学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区温泉、热泉点分布广泛,这些温泉大多沿北西-南东向的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三条主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对此高温水热活动区开展地热学分析...
深井换热又称套管换热,是在深井中通过同轴套管进行单井内部流体循环,基于热传导的方式与地层换热,从而以“取热不取水”形式开发地热能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深井换热技术特点,评述其在国外的应用进展.国外的实践表明...
在地热研究中地热田高地温的形成原因、为何地热田深部会出现低地温梯度等说法不一, 未有定论.本文对前人所提出的地温场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 采用地热场正演模拟手段, 对有异常热源供热-岩浆囊和无热源的热传导两...
本文分析了河北牛驼镇和天津两个中低温地热田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反映的地热水赋存环境.结果表明: 两个地热田系统存在明显差异, 从浅部第四系地下水到雾迷山组地热水存在各自的混合线.不同层位的浅层地下...
[期刊论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年2期
干热岩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区的确定十分重要.笔者首先通过对松辽盆地热源、资源量、导热、聚热、地震活动5个方面资料的收集,提出了松辽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选区适宜性评价方法;然后选取8项评价因子,利用...
本文报道了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共148个新测热导率数据,根据收集的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65个大地热流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地温梯度图、大地热流分布图;系统归纳了南海北部大陆边...
[期刊论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年1期
为研究川滇菱块西北缘剑川-德钦一带地热场空间分布特征, 探索地热异常区与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以及活动块体边界问题, 运用4种传统地热温标和多矿物平衡法综合估算了川滇菱块滇西北地区 (德钦-维西-剑川-丽江-中甸...
地温场是采矿活动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基于332井次钻孔测温数据、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构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探讨了寺家庄井田地温负异常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寺家庄井田现代地温场受地层及热导率、地下水和开...
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区是淮南煤田未来主要的接替资源地,但煤炭深部开采必然会面临严峻的地热地质问题,而前人对该区的研究多局限于浅层地温资料的预测评价,制约了对深部地热条件的认识.为此,此次依据潘集矿区深部最新的地...
我国干热岩开发研究领域起步晚,在深部地质、地热、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等多方面存在难题.高温深井钻探的难度大、投资高和风险大,布井是高温地热资源开发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科学布井可以降低钻探难度、风险和投资...
浅层地热能资源以其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岩土热物性特征等参数,是影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参数.笔者在阐述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省会城...
根据勘查规范,结合项目实例,重点围绕遥感、化探和物探等工作方法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对沙漠区、地质构造未探明的地热调查有借鉴意义.,According to exploration standard,combined with practical...
提东大地热田是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阐述其成因模式对于可持续开发利用热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区域内地质构造条件,对地热田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
与岩浆热场有关的成矿组合是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内,在岩浆活动集中的时间段范围内,在岩浆热场的统一作用下所形成和影响的所有矿床,不论成因和矿种,均属于一个成矿组合.与岩浆热场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
柳林泉域滞流区岩溶水以高温、高Na+和Cl-浓度为主要特征.文章在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原理,判断了该区岩溶水的热源及Na+和Cl-的来源.结果显示:在泉域的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上青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