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Hf是近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的发展历史、岩石学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对目前常见的样品溶解、质谱测定和激光剥蚀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虽然Lu-H...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
华北岩石圈减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减薄幅度、空间分布范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讨论,内容包括:(1)是克拉通破坏还是岩石圈减...
[期刊论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年2期
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上的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并非以前认为的加里东期.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浆来...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且在120~...
拉萨地块南缘发育了广泛的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然而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南拉萨地块西部地区的研究程度还相对偏低,尤其是缺乏中生代以前岩浆活动的发现和研究.本文对南拉萨地块西部鸭洼地区新发现的中、新生代侵入岩开...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属于Ⅰ型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十八站岩体、内河岩体、白银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99±1、500±1和460±1 Ma,而查拉班河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杂岩体,其形成年龄在465~...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的时间和期次的确定对讨论东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激光ICP-MS技术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的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索伦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可以划...
大兴安岭东北部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前人划分的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花岗岩有相当一部分是侏罗纪花岗岩.根据时间先后关系,可将本区侏罗纪花岗岩的侵位顺序划分为早、晚两期,其锆石U-P...
辽西东南部是华北地台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较为发育的地区,并产有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床.但关于该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考察和系统采样,对该区不同类型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类由北区碱性系列岩石和南区亚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时间、空间上显示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环状"热向斜构造".北区碱性系列岩石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
密云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环斑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是典型A型环斑花岗岩岩体之一.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形成于1681±10Ma和1679±10Ma,而围岩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2521±14Ma.锆...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 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 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
位于安徽省境内的女山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而且类型丰富的地幔橄榄岩包体,主要类型有尖晶石相、石榴石相、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相二辉橄榄岩以及少量的方辉橄榄岩,其中部分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样品中出现富含挥发分...
吉林省伊通新生代火山群中大孤山所伴生的东小山火山含有丰富的地幔橄榄岩包体,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工作显示,这些包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含有少量的方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包体的结构类型多样,包括粒...
[期刊论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年1期
冀北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分布着中生代后城组和张家口组火山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和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后城组英安岩的结晶年龄为(130±1)Ma,为早白垩世,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晚侏罗世.张家口...
[期刊论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年5期
察哈彦岩体位于大兴安岭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之上,主要岩性为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体中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显示高的Th/U值(0.32~1.12),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 定年结果为(236±1)Ma...
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及前期的地体拼合产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并进而导致了高原的形成.但关于该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与高原隆升的关系,一直未能取得明确的共识.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的资料总结发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