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论文]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2
基于有限变形理论,研究了多孔砂土边坡的液化过程及加载速度效应。借助临界状态塑性模型,从经典的弹塑性理论以及动量守恒定律出发,阐述了多孔介质岩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式。编制了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数值模拟了多孔...
[会议论文]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2
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作为一种新的深基坑支护形式,其作用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作用分析,结合横等均质条件下加筋土受力机理与本构关系,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建立了...
[会议论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2012
本文是在Matlab环境下,通过构造SVM,建立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序列类型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分类的预测尝试。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大会 - 2012
[会议论文] 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定义了"滞排"的概念,对"滞排"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对其成因和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破"、"和"、"排"的系统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盾构设计阶段、制造阶段...
[会议论文] 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 - 2014
公路、铁路等工程在穿过高边坡或山谷时多采用桥坡顺接方式通过,这类边坡在开挖卸荷、降雨及桥面荷载等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灾变且影响巨大.针对桥坡顺接工程高边坡稳定性问题,依托云(浮)罗(定)高速公路某高边坡,开展其...
[会议论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2012
地震序列的类型判断及其成因机理研究是地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揭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物理本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后续的地震活动趋势如何发展?其后是否有较大余震或者更大地震发生?其发生时间和...
[会议论文] 2010年度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 - 2010
[会议论文] 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 2010
隧道变形失稳过程与破坏判据研究是地下工程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耗散过程与演化特征;结合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了整个隧道系统的能量耗散机制,建立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演化模型...
[会议论文] 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 - 2009
一、2008年度地震活动概况及山东的地震灾害1、2008年地震活动概况2008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与常年平均水平相当.其中8级以上地震1次,即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全球7级以上地震能量释放基本维...
[会议论文] 山东省地球物理六十年学术交流会 - 2009
使用现代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研究了郯庐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段特征,指出郯庐带北段东西两侧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力的作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渤海区段与其南北两侧应力场方向和作用方式存在差异,南段的合肥...
[会议论文]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06
道路不均匀沉降研究是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深港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填海区长大地道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在考虑其复杂地质条件、结构自身的约束条件以及结构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有限...
[会议论文]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 - 2004
1、对RTL算法(Sobolev,1997)进行改进,着重强调了已发生地震破裂尺度对RTL的贡献,同时保证了震中距函数R、时间函数T及破裂尺度函数L对RTL贡献的权系数相等.华北地区震例的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的RTL算法所得到的"异...
[会议论文]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 - 2004
使用N、E(lgE和√E)、QZ(q缺震)、S值(地震活动度)、h值、b值、C1值(地震集中度)、η值、Q1(地震时间熵)和βn(平静指数)10类参数,以两种归一化方法归化后,按不同时间组合形成了70余项参量.以华北地区20个有中、强地震...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 - 1998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 - 1998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 - 1996
采用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对著名的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基本图象和它的段落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该带的中强震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则性.根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地面断裂痕迹研究了沿郯庐地震带每一强震,如,1668年郯城地震(M...
[会议论文] 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1996
鲁苏皖地区,其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由西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俯冲推挤力,菲律宾海板块自东南向西北推挤力,以及冲绳海槽扩张力联合作用构成.控制着该地区地壳构造活动,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孕震动力.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 - 1996
本文在对中国大陆及邻区17次 M_s≥8的地震、53次6≤M_s≤7.9的地震和44次5≤M_s≤5.9的地震类型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作者提出的考虑不同地域地震类型本身存在比例差异的地震序列类型的概率百分比方法,划分了15个地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