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1994年6月12日~13日的过程,在确定云雨、垂直运动的模拟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层的水汽辐合很强,并且出现在对流发展前2~3h,有利于对流的启动;随着...
首先对1994年6月中旬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然后,利用PSU和NCAR发展起来的有限区域中尺度模拟系统MM5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具备大尺度的降水条件,而在两广地区降水更...
对9406(Tim)台风登陆北上并与西风带槽相互作用,引发我国东部大暴雨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与北美的个例进行了对比.发现Tim与北美的Hazel、Agnes、Camile飓风虽同属于低纬度系统北移被中纬度西风槽所"捕获",但上述北...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
在该文第Ⅰ部分中选取1994年6月12日~13日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确定云雨、垂直运动的模拟基本正确以后,利用模式的输出资料对在此期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Ⅱ部分继续探讨物理过程、...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对2002年6月22~2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心...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用部分特殊观测资料进行了证实.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96.8"暴雨过程中登陆减弱的台风低压并未出...
在对气象背景场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对一次沙尘(暴)天气的起沙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具体做法是先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邵亚平博士发展的具有清晰物理概念的起沙数值模式(非参数化方案),与PSU/NCAR的中尺...
对2005年6月一次引发珠江(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尤其是β中尺度系统的环境场进行了研究.这次暴雨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涉及到季风的活动、边界层的影响、地形的动力作用等.得到如下结果:(1)南海季风...
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邵亚平发展的具有清晰风蚀物理学概念的起沙数值模式、输送模式与PSU/NCAR的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5进行耦合,以高精度中国区域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一...
对2008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影响系统及层结特征做了研究,集中对第3次过程,即1月25~29日期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高原对流系统东移的影响以及地面和大气层结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位于长江或江...
[期刊论文] 《气象学报(英文版)》 2016年4期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duced th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PHRE) over Hainan Island,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n autumn 2010....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multiscale Lagrangian moisture tracing tropical depression
[期刊论文] 《气象学报(英文版)》 2016年4期
In this study, 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PHRE) that lasted for around 9 days (from 0000 UTC 17 to 0000 UTC 26 June 2010) and caus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bove 600 mm over the Yangtze Riv...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scale interactio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针对2007年6~7月的淮河致洪暴雨,采用NCEP资料、卫星TBB(Tern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1 h的降水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2007年6~7月主汛期的暴雨带主要位于淮河流域...
对2001年12月7日一次引发北京交通堵塞的降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资料,包括北京325 m气象塔获取的特殊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次降雪过程属于较为常见的"回流天气"型.但由于该系统的信息较弱,给预报增加了难...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
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加密观测资料,首先对2002年6月20~24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有7个尺度较大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雨.然后针对安...
2003年淮河流域的大洪水主要是由3次集中的持续性大面积强暴雨过程引起, 其中7月3~5日从淮河上游向下游的移动性强降水, 使来自上游的洪水与下游暴雨 "遭遇", 加剧了淮河的洪水水情.作者主要采用探空、卫星和雷达资料...
在对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WRF模式探讨初始场水汽分布对华南2014年3月30-31日产生雷暴大风、强降水的飑线过程触发和维持的影响.研究基于ERA-interim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在华南地区水汽分布的差异性,设计了四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