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P波、S波的振幅并结合部分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1994-2005年川滇地区4个次级地块,即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川中地块和滇中地块2.5级以上有良好地震波记录的92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已取得的中强地震的震源...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乳山台阵记录到的ML≥1.0的1418个地震事件(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进行重新定位,利用P波初动和CAP方法对研究区内ML≥1.5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应力张量反演,从而分析...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
从地质构造运动和1970年以来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分析认为,垂直差异性和水平剪切运动共同控制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使其表现出左旋剪切并具有较多的正走滑型断层机制解.根据平均力轴张量计算和自助线性反演结果,河...
千岛岛弧地区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哈佛大学测定的千岛岛弧地区地震的矩心矩张量(CMT)解,分析该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征,提出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借助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长岛海域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初动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对研究区内293个ML≥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并根据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对长岛地区进行应力张量反演,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
本文选取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震中位于巽他海沟的东侧的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并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了地震检验.研究结果表明,MW...
基于天山地震带2003-2014年306个MS3.5以上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将天山地震带划分为一定的网格,利用每个网格节点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多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张量反演;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
取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模型,由计算综合地震图得到P、S各自最大振幅,通过其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资料拟合的方式来确定震源机制.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较好地记录了大同地震序列的大量小震.经系统地查阅台网和周围其他台站19...
在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下强震孕育过程中特定阶段, 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这一特点, 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轴, B轴, 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a, ...
利用近震直达Pg波和Sg波垂直向最大振幅比方法,求出安徽及周边地区1974年以来246次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得到安徽不同分区不同时段的震源机制优势综合解,分析不同分区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对安徽...
应用Snoke于2009年提出的利用P、SV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到“霍山窗”地区1980年以来6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大量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根据应力张量平均法反演得到“霍山窗”地区的平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反演了河北地区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的统计分析,发现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反映它们受到大区域动力因素的制约.进行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计算,并对一...
采用目前普遍接受的基于初动符号和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2008年10月至2018年10月张渤带西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研究了涿鹿4.3级地震前后的应力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