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论文]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6
强烈的气旋风暴会导致海洋产生重力波.重力波向下传播,与海底耦合引发微地震(0.05-0.5Hz).很早以前,微地震在全球范围内就可以被宽频带地震仪接收到,即便是在大陆内部也是如此.它反映了大气-海洋-陆地之间的相互耦合作...
[会议论文]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
针对不同海区的观测记录,计算不同海底模型的理论地震图,经研究对比得到关于径向波的新的理论认识。依据形成机制区分三种类型的径向波:PP类径向波、PS类径向波和SS类径向波。特定的海底模型能同时产生三种类型的径...
[会议论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 - 2012
新北油田位于渤海东北部海域内,工程场地跨度较大,沉积物为黄河冲洪积相、陆海交互相和海相不同沉积类型。本文依托新北油田海上平台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对该区域钻孔土样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研究工作,给出了土类...
[会议论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2011
本文首先建立二维声波压力—速度方程的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公式,然后对其稳定性和频散进行了洋细的分析,最后设计合理的数值模拟参数,利用该方法对简单的海底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地震数值模拟时...
[会议论文] 海峡两岸第七届海洋科学研讨会 - 2008
本研究使用9个短周期的海底地震仪,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地震观测网,侦测台湾南部马尼拉隐没系统的地震活动,籍由所收集的海域地震讯号,研究隐没系统中,下覆板块于隐没前缘的板块变形行为。本研究所使用的海底地震仪观...
[会议论文] 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 - 2006
并非所有海底地震都能诱发海啸。例如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苏门答腊岛西北端西侧海岸发生的Mw9.3巨震,引发大海啸,死亡30万人,沿海十几个国家受灾。然而,2005年3月29日在相近位置发生的Ms8.7巨震,便没有海啸。从...
[会议论文] 面向21世纪城市与海洋地震灾害防御论坛 - 2005
本文使用渤海沿岸8个验潮站的海潮潮位观测资料,根据近海或沿岸地区强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了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局部海域存在着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和潮...
[会议论文] 面向21世纪城市与海洋地震灾害防御论坛 - 2005
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造成的巨大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海南岛有仪器记录到地震海啸的事实,从构造角度讨论了海南岛未来遭受地震海啸袭击的可能性,强调了建立海南省南海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系统的...
[会议论文] 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成立暨海底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 - 2003
以马尼拉海沟及周边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中心共搜集了1965个地震目录,时间为1978年至2002年,震级Ms4级以上.收集了美国哈佛大学确定的27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了各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地震的...
[会议论文] 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成立暨海底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 - 2003
本文简要阐述了单台地震记录反演对海洋动力学研究的意义.较详细地给出了岩石圈各向异性反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S波速度结构反演的接收函数原理和方法.给出了石岛地震台各向异性反演实例.
[会议论文] 2011第9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广州)论坛 - 2011
地震與海嘯複合性天災地變,以日本的2011年3月11日地震海嘯與2004年12月26日南亞的地震海啸,是近十年以來最為令人怵目驚心難以放忘懷,喚起台灣人民對地震海嘯之重視.台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深海海溝邊缘,地震災害頻...
[会议论文] 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 - 2009
本文基于完全非线性高色散性的Boussinesq 水波模型,研究了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的生成和传播 过程.针对平面一维模型,计算了海底变形引起的表面波动形态.海底地震的强度和速度对表面波的影响 体现在波动的色散性和振幅...
[会议论文]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8
并非所有海底地震都能诱发海啸.例如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苏门答腊岛西北端西侧海岸发生的M9.0巨震,引发大海啸,死亡30万人,沿海十几个国家受灾.然而,2005年3月29日在相近位置发生的M8.7巨震,便没有海啸.从其震源机制...
[会议论文] 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程流体力学会议 - 2007
运用高阶Boussinesq波浪模型,模拟不同震级的海底地震激发的海啸,发现不同强度的地震引起的表面波扰动形态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波高和波浪色散效应上.通过对地震模型中多个特征量的单独研究,得到每一个特征量对表面波...
[会议论文] 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2006
研究了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的生成和传播过程.根据海底地震的基本特征,建立了海底光滑变形的数学模型,采用高阶Boussinesq方程计算了海底变形引起的表面波动形态.运用高阶Boussinesq水波模型和波浪爬高模型,针对冲绳海...
[会议论文] 中国科学院2006年海洋科学与技术研讨会 - 2006
本书是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本次大会主要讨论了海洋真菌活性物质、我国水产动物育种的发展策略以及以及重力剃度测量在深水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会议论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学术年会 - 2003
海底地震数据记录器是一种大动态、宽频带数字仪器,能用于海底或陆地边远地区记录地震数据.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采用两个缓存存储器控制PC/104嵌入式计算机,能在低功耗、长时间连续记录地震数据.记录器的关键部...
[会议论文]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6
南极洲板块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对其现今运动方向进行观测来研究深部动力学特征对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及相互作用和历史重建有重要意义.用地震各向异性方法在南极洲板块开展的这类研究还较少,地震台站分布在南极点和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