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论文] 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术会议 - 2004
以山东地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和成煤盆地煤聚积特征研究为基础,探讨华北型陆表海盆地成煤机制,分析海侵煤的生气特点;指出在研究其生气能力时,应深入研究不同成煤环境形成的煤的煤岩学、煤的地球化学特点.研究表明...
[会议论文] 2015年江西省地质学会年会 - 2015
萍乐坳陷是江西省最重要的产煤基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稳定、埋藏适中、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已经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是较好的煤成气源岩;丰城—高安—樟树地区生储盖组合好、埋深适中、构造...
[会议论文]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5
本次研究拟建立煤成气、油型气判识的非烃及稀有气体联合鉴别指标及图版,丰富完善戴金星院士的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体系。建立了稀有气体与非烃气体CO2碳同位素相结合的煤成气与油型气鉴别指标及图版。建立了稀有气体、...
[会议论文] 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1
文章从煤的主生气期的表示、界线以及主生气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实验重点分析了煤的主生气期上限的界定问题。
[会议论文] 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09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各发育一套煤系地层,从其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程度看,均可形成煤成气。研究表明,该区煤成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至今也有所发现,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立中、古生界煤成气判识标,弄...
[会议论文] 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2008
煤层气与相邻砂岩层中的煤成气合采,具有起套压快、产气量较高及产气量稳定的特点,部分井投产初期可间歇自喷,比单采煤层中的煤层气效果明显要好.本文通过对煤成气的成因及成藏条件分析,结合阜新高瓦斯矿区煤层气和相邻...
[会议论文] 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07
本文对煤成气机理进行了分析。烃类与有机质间的相互健合作用较烃类和无机质间的相互健合作用要强烈的多。煤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烃类与有机质相互耦合作用,决定了煤做为源岩的特殊性。煤是多孔性固体,孔隙非常...
[会议论文] 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2007
通过对林樊家地区阳信、林南、林北等断层发育演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的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研究:古生代—早、中三叠世为稳定克拉通沉积阶段;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
[会议论文]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 2001
中国西部煤成气的资源量和探明储量分别近20×10m和14407亿m,相应占该区天然气总资源量和总储量的62.5℅和67.8℅;我国5个储量在于1000亿m的大气田均为西部的煤成气田,且大部分未开发.因此,西部煤成气将是我国今后天然气...
[会议论文] 第一届天然气地球科学论坛 - 2014
自1979年煤成气理论在中国产生以来,研究取得以下4个方面重要进展:①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RO=0.5%~1.5%),中国的煤以腐殖煤为主,其原始物质组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占60%~80%决定了以生气为主的低H/C值(原...
[会议论文] 第一届天然气地球科学论坛 - 2014
中国的聚煤期众多,煤和煤系泥岩(本文专指腐殖煤)十分发育,是重要的烃源岩。在煤系及其上、下与之关联的储集层是天然气勘探重要层系。煤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贫氢的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相对富氢的显微组分诸如壳...
[会议论文] 第一届天然气地球科学论坛 - 2014
近几年,在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发育区发现了多个“古生古储”型煤成气藏,表明黄骅坳陷煤成气勘探具有很大潜力。从黄骅坳陷的潜山类型、生气条件、储层特征、供储关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煤系发育区煤成气...
[会议论文]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徐深1井营城组的天然气为深层煤成气和少量的油型裂解气的混合气.甲烷和乙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别为-26.8‰和-30.1‰,因此不排除有少量无机成因.本文研究徐深1井天然气成因与生气量计算.
[会议论文] 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0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含气层系多,储量规模大,是一典型的大型煤成气田.通过对源岩及天然气地化特征、源岩热演化模拟、储层岩石学、成岩演化及相关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和解剖,认为大牛地气田具有"两个生气...
[会议论文] 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2006
煤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矿产之一,是煤成气的主要源岩.分布于石炭-二叠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三叠系的瓦窑堡组和侏罗系的延安组及直罗组.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皆达到成熟以上...
[会议论文] 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2006
目的济阳探区石炭-二叠系具有很好的煤成气开发前景.方法通过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对该区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石炭-二叠纪时期该区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晚石炭世发生了数次海侵作用,与每...
[会议论文] 全国朱夏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00
[会议论文] 97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