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
济阳坳陷 新近系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 河流相层序 油源断裂 浅层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浅层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新理论
[期刊论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年6期
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油气运移研究定性的内容较多,定量的内容较少,且一直没有建立起油气运移时间的计算公式.油气运移,实际上就是油气在岩石中的渗流过程.根据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油气初次运移和二...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烷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构造简单平缓,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油气运移独具特色.侏罗系和延长组上部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条件较好,油气运移聚集驱动力以浮力为主,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倒灌运移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倒灌运移和常规油气运移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倒灌运移形成所需条件和分布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倒灌运移按运移方向可分为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形式两种...
在饱含水的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板模型中注入染色煤油进行油运移模拟实验,观察孔隙介质中油形成优势运移路径的过程及在幕式油充注过程中路径的变化,取得了如下认识:第一,油运移优势路径一旦形成后,油再次运移基本是沿着...
[期刊论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年5期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
利用Hele-Shaw模型开展二维空间原油持续二次运移过程实验研究.在初始运移路径形成后改变注入煤油的颜色,验证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初步从机理上指出初始运移路径形成后毛管力的变化是逾渗主脊形成的主要原因...
[期刊论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年3期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
[期刊论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年6期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
[期刊论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年4期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
[期刊论文] 《特种油气藏》2011年1期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研究的薄弱领域,正确了解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对于促进油气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目前常用的流体示踪剂法、物理模拟法、数...
油气运移是成藏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领域.研究发现,天然气运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中的事件,故天然气运移特征研究应先确定其运移时间;再依据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输导层的空间组合关系确定天然气运移...
[期刊论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年4期
通过分析物理实验和数学模拟认为,油气运移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实际地质条件的油气运移模式有3种: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不同运移模式的运移规律并不相同,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所有的油气运移模...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煤系气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在晚三叠世进入生气门限,早中侏罗世进入排气门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排气高峰期.上古生界最大埋深时古异常超压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对硝态氮示踪的风沙土和黄潮土中水分及其扩散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并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变化呈指数曲线变化趋势.硝态氮水平运...
依据前人物理实验结果进行的数学模拟发现,油气运移的模式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效率.根据物理实验,油气运移模式分为活塞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形式.其中:活塞式的运移效率最低;指进式次之;优势式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最...
[期刊论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年4期
在非均质地层中,烃类的扩散流和体积流可以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扩散流有助于烃类从源岩中排出,并通过流动方式的转变直接参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在致密泥岩层中,扩散流和体积流的计算流速分别为4~18 m/Ma和3~15 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