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
[期刊论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年4期
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
论文根据一系列1:1 000 000自然资源专题图,把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面、荒漠6个一级类型,应用GIS技术进行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编制了青藏高原1:4 000 000自然资产图.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以...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
对实际两层各向异性介质,在一层假设条件下利用Silver和Chan(1991)的等效单层各向异性测量方法,以及在两层假设条件下利用剥去法和反演法,计算模型的分裂参数.首先利用理论雷克子波得到经过两层各向异性的观测数据,然后...
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 (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
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近年来持续扩张,湖泊水位和水量明显增加.冰川消融是流域水量平衡和水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导致湖泊水量变化.由于缺乏大范围的冰川质量平衡观测结果,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仍存在...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复杂构造变形区的复合构造使得古地磁的数据解释究竟代表区域的构造旋转还是只能反映局部的构造变形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采集川滇地块...
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
参考青藏高原东缘松潘—甘孜地块至四川盆地陡变地形起伏和地壳密度结构的横向差异,本文建立了二维牛顿黏性流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构造加载、陡变地形和重力效应控制下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变形特征,探讨横向不均匀的地...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
在各向异性地壳中,来自Moho的P-to-S转换波(Pms)的到时不仅取决于入射角和地壳厚度,而且还随地震事件方位角而变化.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地壳变形十分强烈.本文利用川滇地区的10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地...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西藏南部)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林子...
[期刊论文] 《地震学报(英文版)》2013年3期
Wei-feng Liang Yun-feng Zhao Yun-ma Xu Yi-qing Zhu Shu-song Guo Fang Liu Lian Liu
This paper introduces relative and absolute gravity change observations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 analyze and discuss a change that occurred in 2010 in the gravity along the ea...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成果》2012年17期
5.12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国内外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和时间的讨论.许多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地形形成于地壳的增厚,源于中央高原的下地壳受重力驱动向高原边缘的流动,始于1000~1500万年前,即著名的通道流模...
[期刊论文] 《共产党员》2011年5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最新成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对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
[期刊论文] 《科技传播》2011年2期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对应一条复杂的构造-地貌边界带,西部侵蚀高原和东部四川盆地之间高程落差达4500~5000m,因而是最典型的地貌陡变带.该边界带既是强震、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也是自然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